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六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别名: 羊肾丸(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)。 处方: 山茱萸 干姜 巴戟天 芍药 泽泻 桂心 菟丝子 黄耆 干地黄 远志 蛇床子 石斛 当归 细辛 苁蓉 牡丹 人参 甘草 附子各60克 菖蒲30克 羊肾2枚 防风45克 茯苓90克 制法: 上二十三味,研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补肾聪耳。主肾虚耳聋,耳呜。 用法用量: 饭后服15丸,日服三次,加至30~40丸止。 备注: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,现据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六补。《保命歌括》卷十三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黄柏(盐酒拌,瓦上炒)2两,知母(去皮毛,酒拌湿,炒)2两,败龟版(酥炙)4两,杜仲(姜汁拌,炒断丝)7钱半,枸杞子7钱半,五味子7钱半。 制法: 上为细末,加猪脊髓和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肾虚、因房劳而腰痛者。 用法用量: 每服50丸,食前四物汤、杜仲水煎送下。《慎斋遗书》卷七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黄柏(酒炒)2两,龟版(炙)2两,牛膝2两,杜仲1两,五味子5钱,干葛3钱。 功能主治: 阴虚证。《简明医彀》卷五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熟地1钱半,当归1钱半,杜仲1钱半,白芍7分,破故纸7分,枸杞子7分,黄柏(酒炒)7分,川楝肉7分,茴香(盐、酒炒)7分,川芎7分,桃仁1钱(炒)。 制法: 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肾虚腰痛。 用法用量: 每服70丸,盐汤送下。《异授眼科》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菟丝子、枸杞、白朱砂、青盐、熟地、破故纸、石斛、巴戟天、丹皮、酸枣仁、肉苁蓉、茴香。 制法: 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朱砂为衣。 功能主治: 目珠上转如月出东海状。 用法用量: 盐汤送下。《银海精微》卷上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石菖蒲1两,枸杞子1两,白茯苓1两,人参1两,山药1两,泽泻1两,菟丝子1两,肉苁蓉1两。 制法: 炼蜜为丸。 功能主治: 眼目有黑花,芒芒如蝇翅者。 用法用量: 原书治上证,须先用猪苓散顺其肝肾之邪热,次用黑参汤以凉其肝,后用补肾丸。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卷四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五味子1两,人参1两,泽泻1两,干山药1两,车前子1两,茯苓1两,细辛1两,黄芩1两,干地黄3分。 制法: 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倒睫拳毛外障。 用法用量: 每服10丸,空心茶清送下。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卷二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人参1两,茯苓1两,五味子1两,细辛1两,肉桂1两,桔梗1两,山药2两半,柏子仁2两半,干地黄1两半。 制法: 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黑风内障。 用法用量: 每服10丸,空心茶送下。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别名: 补阴丸 处方: 干姜2钱,黄柏(炒)、龟版1两半(酒炙),牛膝1两,陈皮半两。 制法: 上为末,姜汁为丸,或酒糊为丸。 功能主治: 痿厥之重。 用法用量: 补阴丸(《不居集》上集卷十七)。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八引丹溪方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乌药叶、侧柏叶。 制法: 上酒蒸,晒干为末,粥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肾虚腰痛。 用法用量: 《医学正传》本方用法:同紫河车为丸。《医方类聚》卷一五三引《新效方》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杜仲、龟版、黄柏、知母、当归、五味子、枸杞子各等分。 制法: 上为末,猪脊髓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肾虚腰痛。 用法用量:有湿热,加苍术、川芎、黄柏;有瘀血,加桃仁、红花。
《医统》卷四十八引丹溪方:补肾丸
名称: 补肾丸 处方: 黄柏(制)2两,龟版(酥炙)2两,杜仲(制)2两,牛膝(酒洗)2两,陈皮2两,五味子5钱。 制法: 上为细末,姜汁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功能主治: 虚损。 用法用量:每服50丸,酒送下。
冬,加干姜5钱。
各家论述: 《医方考》:黄柏、龟版、杜仲、牛膝、皆濡润味厚物也。故能降而补阴,复用陈皮籍以疏滞。夏加五味者,扶其不胜之金也,冬加干姜者,壮其无光之火也。经曰,无伐天和,此之谓也。
评论(0)